結婚 夏天 猴硐 溯溪 世足 

教育、非教育、反教育意義的差別

    了解教育的規準對教育工作者而言,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教育的規準就如同一面鏡子,鏡子可以讓我們檢視服裝儀容是否妥適,教育的規準則可以提供我們做為檢視自己或他人的教育理念或行為是否適切、有 價值的依據。進一步言之,教育規準可以讓我們檢視自己或他人的教育理念或行為,究竟是屬於「真教育」、「非教育」或「反教育」。

  從教育的規準出發,區別所謂「真教育」(educative)、「非教育」(non-edu-cative)、「反教育」(mis-education)等概念,其中所謂的「真教育」應該是那些符合教育應有的規準,並且產生正面影響的。「非教育」則是指「不符」教育應有的規準,未具備或未發揮教育之正向作用,或者沒有價值的判斷與導向可言,缺乏認知的意義,只有工作而沒有成效等,不過尚未產生嚴重負面影響的,稱之為非教育。至於「反教育」則是指那些「悖離」教育應有的規準,而且產生負面影響的,例如違反真理認知,妨礙個人潛能發展,破壞個人之自尊、肯定與自信等的,稱之為反教育。

舉例來說,老師在教育過程中,若是誨淫誨盜,教導學生可以為謀一己一時之私利而殺人放火、詐欺誣陷、貪贓枉法、出賣靈魂肉體等,或者故意告知學生「清朝在明朝之前」此類錯誤訊息,或者以極端暴虐的手段逼壓受教者,或使學生道德學問日趨低落等,此種教育已屬於「反教育」。

  若教師在教育過程中,逃避價值觀念的討論,僅傳達一些零碎無用的事實,方法平庸平淡,且與學生興趣脫離,學生雖然未必毫無所獲,也未必會江河日下,但是卻也沒有太多正面取向的收穫,平白浪費了寶貴的人生或教育資源,因此頂多僅能稱之為「非教育」。又例如,教師在教學時,總以專制、威嚇的方式,由上而下的反覆單向傳遞自己在宗教,政治,道德等各方面的信念或偏見,那麼恐怕也是淪為灌輸而非教育,亦脫離真教育的境界了。我們必須注意的是,真教育、非教育、反教育之間往往是一線之隔,或可能遊走的。例如,教師以比賽吃水餃為遊戲,來帶動班級動力,或凝聚班級向心,一般而言雖然受教者可能興致盎然,施教者本身亦無明顯惡意,但是卻缺乏認知層面的價值,與班級動力或同儕凝聚力的激發,亦無必然、必要的關係,因此僅能謂為非教育。但若在遊戲過程中,受教者不幸因吞入太多水餃,或發生其他意外,致使身體健康受傷害,或誤以為能大吃大喝為可取的能力表現等,產生不可欲的負向後果,那麼同樣一個活動就可能淪為反教育。

 

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賴仕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